复制成功

分享至

主页 > 比特币 >

数字人的“生死疲劳”,何解?

2022.12.11

文 | 脑极体

来源:钛媒体 原标题:《数字人的生死疲劳》

数字人的“生死疲劳”,何解?

图片来源:由无界版图AI工具生成

你看好数字人吗?

这个问题在今天似乎颇难回答。如果从宏观趋势上看,数字人的利好要素似乎已经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。比如有市场分析机构预测,到2026年中国AI数字人的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人民币,整体市场呈现高速增长态势。又比如今年7月,北京发布了《北京市促进数字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(2022-2025年)》(以下简称《行动计划》),这意味着数字人产业迎来了中国首个专项支持政策。《行动计划》中甚至提到,到2025年北京市数字人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。

但如果我们从微观上看,又会发现数字人的发展与应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。今年双11,大量商家开始放弃使用数字人;很多企业、机构的数字人员工、虚拟偶像,在发布之后就杳无音讯;数字人解决方案报价太高、维护太贵的声音不绝于耳;很多投入了大量宣发资源,被寄予厚望的数字人项目,极短时间内就丧失了流量。

如果说,数字人在2020年末到2021年,高速完成了从技术孵化到教育市场的创生期,那么在目前阶段,数字人则恰好处在从产业链搭建到大规模应用转化的过渡期。这个阶段,虽然整体市场依旧被看好。但从产业链到应用场景、接受情况中的一系列问题也暴露了出来。数字人市场,开始不能用简单的“好”与“不好”来评判。

速生速死,极限拉扯的数字人,不免让我们想起一本书——莫言的《生死疲劳》。

莫言说,人活着就是要疲劳。今天我们可以说,不光是人,数字人想要活着,也挺疲劳。


生于直播


讨论数字人的现状,我们必须先达成一个共识:什么是数字人?

一般来说,数字人是指具有拟人或者真人外貌、行为和特点的虚拟人物。 这里的重点在于,今天很多人已经默认数字人是具有TTS语音合成、多轮对话、语义理解技术特征,由AI驱动的虚拟形象。但在整个产业发展的实际脉络来看,数字人长期以来都跟AI技术关系不大,或者只使用了比较初级的AI技术,比如语音合成。

最早的数字人,基本都是以虚拟偶像等方式出现的。就像初音未来、洛天依等等,基本是由动画设计+语音合成来实现。这时的数字人大多是作为展示,缺乏互动性,并且门槛很高,难以普及推广。

接下来,随着直播行业的发展,大量由真人配音,搭配TTS语音合成、唇形表型预测来实现的数字人开始出现。这时的数字人主要作用依旧是虚拟主播,但更多类似真人主播的一种“新型表演”,并不能从生产力上实现替代人类主播的作用。

当NLP、知识图谱技术不断成熟,数字人具备了多轮对话能力。同时机器视觉带来的唇形捕捉、面部捕捉技术愈发完善,由AI技术驱动的AI数字人开始出现。这时的数字人发生了最为深刻的一个变化:数字人可以独立完成人物,人工配音和真人扮演不再成为必备。这让数字人对齐了一个巨大的商业空间:在那些只需要简单对话、交互的工作中,由AI替代人类。

这样的工作有很多,比如AI数字人最早出现在企业园区中的导航、导览工作中。接下来,柜台服务、智能客服等领域开始出现数字人。尤其在金融、保险等领域,由于顾客的需求相对固定,且数字人不易出现人为错误。在这些行业薪资水平相对较高的前提下,数字人客服展现出了一定优势。

但与客服场景相比,真正让数字人火起来的,依旧是直播。从虚拟偶像到虚拟主播,直播始终都是数字人的天然温床,是数字人“生”的动力和希望。随着直播带货成为主流的电商消费形式,主播逐渐成了稀缺资源。很多厂商与品牌方,在近两年选择了全天候、多线路的高强度直播模式。而这就导致主播的需求压力激增。加上疫情导致主播工作不确定性增加、主播坑位费与雇佣费等成本增大等因素,让企业和MCN机构开始探索主播的替代方案。加上在目前的直播经济中,很多品牌方的直播需求仅仅是不间断宣讲信息、推出产品,工作门槛并不高,用AI代替人类主播就成为可能。

早在2021年双11,我们可以看到各个电商平台、直播平台,以及MCN机构的宣传重点,已经从直播带货能力,变成了虚拟主播、数字人的直播带货能力,以及综合成本优势。

另一方面,有问答互动能力,由AI驱动的数字人主播能够激发用户的猎奇感、新鲜感,因此直播市场普遍呈现正向反馈。这些反馈,支撑了今天大量关于数字人的政策支持与市场预判。

但生于直播,成于直播的数字人,有这样一个先决条件:数字人的应用成本,必须要比人类主播更低。

免责声明:数字资产交易涉及重大风险,本资料不应作为投资决策依据,亦不应被解释为从事投资交易的建议。请确保充分了解所涉及的风险并谨慎投资。OKEx学院仅提供信息参考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用户一切投资行为与本站无关。

加⼊OKEx全球社群

和全球数字资产投资者交流讨论

扫码加入OKEx社群

相关推荐

industry-fronti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