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游戏厅捕鱼机漏洞打法(游
作者 | 刘雨洁、王与桐
编辑 | 石亚琼
原标题:《AI 已死?不,AIGC 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》

图片来源:由无界版图AI工具生成
2022 年的热门词汇有什么?AIGC 当之无愧位列其中,甚至将名列前茅。
从 5 月的 Disco Diffusion 和 DALLE2 引起的 AI 作画潮流,到 11 月的 chatGPT 在一周内完成了百万用户注册,期间海内外出现了无数个 AIGC 的产品和创业公司,共同掀起了 AI 创作的热潮。
不得不说,在整个 AIGC 浪潮中,美国一直主导着技术,并将其开源;中国的产品和技术更多在跟随美国的步伐。其实,AIGC 的概念也来自于中国本土——在美国,更常见的说法是Generative AI,即生成式AI。
其实,AIGC 是 Generative AI 的子集。因此在本文中,我们将用 GA 来统称这一年的生成式 AI 的进展。
AI 领域还有一个名词叫做 AGI(通用人工智能),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强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,其目的是系统性地解决方案,执行人类能够完成的“任何”任务。而想要实现 AGI,生成式 AI 是不可或缺的一步。或者说,当下人类最有可能接近创造 AGI 的方式,就是将一个个碎片化的生成式 AI 能力,集成在一个智能平台上,来模拟 AI 的智力和高度适应性。
AGI 早在几十年前的科幻作品中就已经有了很多不同的展现形式,其共同的特点是有着强大的自然语言理解(NLU)能力,这就是今天掀起生成式 AI 风浪的主要技术。
其实,AIGC 也好,生成式 AI 也好,虽然是在今2022年获得关注,但并不是2022年才出现的。
底层技术已经默默突破了几年,之所以生成式 AI 会在2022年出现在更多普罗大众面前,归根结底是背后的技术再上了一步台阶,可以向公众发布以供广泛使用。
以大语言模型(large language models,以下简称“LLM”)为基础的 text-to-X(文本到任意)技术再在2022年有了突破性进展,分别在 text- to-image(文本到图片)、AI-generated-text(AI 生成文字)、text-to-video(文本到视频)、generative code(生成式代码)等领域出现了值得全球关注的应用。
技术在2022年取得突破性进展,并将其开源,将 AI 结果产出的时间大大缩短,产出精度更强。比如 OpenAI 所用的 GPT 技术,其 GPT1 在 2017 年就已经出现,现在 chatGPT 所采用的 GPT3.5 则是在2022年出现。
尽管从 2014 年 AlphaGO 战胜柯洁开始,人类对于 AI 就抱有最大的希望,此后不停出现“AI 元年”的说法,但过去几年,AI 的应用和底层技术都没有实现更大的突破,这又让大家对于 AI 心灰意冷。
到 2022 年,AI 成为生产工具,带来了商业化价值,或许才终将迎来“AI 元年”。

生成式AI 2022大事年表,36氪制图
一、创投:烧钱的未来,注定是少数人的游戏
在 GPT-3 发布的两年内,风投资本对 AIGC 的投资增长了四倍,在 2022 年更是达到了 21 亿美元。
正如前文所说,GA 底层技术的突破,创造出了更多细分赛道,比如 Disco Diffuison 和 Stable Diffusion 正在加快艺术创作的速度,copy.ai 和 Jasper 在通过 AI 完成文案写作,Mutable.ai 和 Github Co-pilot 以 AI Coding 的方式提高编程效率。
细分赛道越多,意味着想象空间越大。而一级市场最擅长为想象空间买单。
当然,其中一部分取得融资的公司采用的的确是时下最先锋的 GA 模型,比如种子轮获得 1.01 亿美元的 StabilityAI,但很多获得融资的公司,也不过是用以往的 AI 模型蹭上了热度而已。这加大了投资人和机构的判断难度,自然会导致一级市场在短期内,比如 2023 年的混乱。

来源:PitchBook
之所以使用最新模型的 GA 创业公司比例不高,除了一部分公司想要“走捷径”直接偷换概念外,大模型的训练,原本就是烧钱、砸人还不一定有成效的事情。以2022年先后推出 AI Art 赛道明星项目 DALLE2 和对话式 AI 爆款的 chatGPT 的母公司 openAI 来说,其大模型 GPT1 从 2017 年就开始训练,直到 GPT3 出现才逐渐变得易用、好用。而 chatGPT 之所以风靡全球,是因为其背后是比 GPT3 更高级的 GPT3.5。
根据公开资料,GPT-3 训练的仅是硬件和电力成本高达 1200 万美元(约 7500 万人民币),GPT3.5 只高不少。
如此高额的投入、大量的迭代时间,显然并不是初创公司能够完成的。
这就决定了,初创公司只能依靠开源的模型,进行在具体应用侧的创新。可是这样一来,壁垒变低,对于客户和用户来说,选项也变多了,那么应用创新的商业价值就会变低。技术价值和商业价值都不够的情况下,一级市场自然不会买单。
其实在 2022 年,就已经出现了此类现象,在国内在 AI Art 领域出现了不少用户量大的创业项目,但是融资情况并不容乐观。
免责声明:数字资产交易涉及重大风险,本资料不应作为投资决策依据,亦不应被解释为从事投资交易的建议。请确保充分了解所涉及的风险并谨慎投资。OKEx学院仅提供信息参考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用户一切投资行为与本站无关。

和全球数字资产投资者交流讨论
扫码加入OKEx社群
industry-frontier